江西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示范性高职院校江西教育旅游示范区(国家AAA级景区) 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部委省部共建院校
  • 旧版入口
  • 统一门户
导航
教育部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的意见(赣府发【2020】16号)

发布日期:2020-08-29     浏览次数:

教育部各司局、各有关直属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相关高校: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与就业和民生关系最为直接,必须高度重视、大力发展。长期以来,江西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来抓,立足地方实际,统筹规划推进,成效显著。当前,江西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亟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决定,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综合改革,通过提质创优、协作共享,打造新时代中部地区和革命老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和标杆,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支持江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红色文化传承为特色,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通过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综合改革,探索适应新时代中部地区和革命老区需求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为建设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为中西部地区探索可复制的经验与模式,为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制度提供“江西方案”。

(二)建设目标

——建成中西部地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高地。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全方位加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提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能力。

——建成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培训高地。落实职业院校育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实施职业院校促进就业创业培训行动计划,面向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和贫困劳动力等重点人群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造血式”扶贫作用,为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提供有力支持。

——建成职业院校培根铸魂的育人高地。充分利用革命老区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与职业教育紧密相连的红色教育资源,探索建立一整套适应职业院校学生和教师的红色文化传承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推进思政课创新和红色基因传承,打造德技并修的技术工人和大国工匠队伍。

——建成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高地。以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制度创新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通过改革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创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机制、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形成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

——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高地。立足江西,服务全国,建立就业、职业、产业、行业和企业“五业联动”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提升技术支撑和创新服务能力,不断扩大开放程度,推动职业院校全面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二、以落实同等重要地位为目标,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三)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

把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发挥好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议事协调职能和职业院校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确保职业教育正确方向,确保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各项任务全面落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建设,探索以公开选聘的方法加强职业院校领导班子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公办高等职业院校领导干部科学的选用、培养、交流、退出机制,建设一支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四)建立专项工作推进机制

建立由教育部部长和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长任组长,教育部分管副部长和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教育部相关司局和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组建由教育部职成司司长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江西省教育厅厅长牵头的工作专班,合作制定印发相关政策,具体推进工作。江西省把职业教育作为对省内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评价结果作为对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落实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各设区市根据产业分布、发展情况制定“一市一策”工作方案,并报教育部和省政府,创新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机制。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探索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落地工作机制和实现路径,实现基于能力标准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为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提供试点经验。

七、以选聘制度改革为关键,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十四)建立“双渠道”教师招聘制度

完善职业院校教师招聘办法,分层次制定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招聘标准,建立“双渠道”教师招聘制度,2021年起从持有相关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毕业生和具备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两个渠道招聘专业课教师。业界优秀人才担任专任教师,可通过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支持职业院校按规定聘用在技能大赛中获优异成绩的技术能手担任专业教师。推动形成“固定岗+流动岗”、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院校应当按照不低于编制员额20%比例的数量自主招聘兼职教师。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将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情况纳入国有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考核评价体系。

(二十五)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从源头上培养“双师型”教师,对于企业实践经历不足的新入职教师,在入职后的第1年安排为期不低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锻炼并进行考核;对于从企业招聘的新入职教师,在入职后的第1年安排不低于6个月的师范教育学习并进行考核。在职教师每3年安排不低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锻炼。支持一批高水平院校设置职业技术师范专业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探索有条件的优质高等职业院校转设为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或开办职业技术师范本科专业。支持“双高计划”院校、职业教育本科院校与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联合培养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硕士。支持开设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的高校依条件、程序申报职业教育师资专业博士点。打造5-10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50个左右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培育建设200个左右省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30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00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培养500名左右省级教学名师和技能大师。

支持、鼓励职业院校教学创新团队、优秀专业教师赴国外进修培训。在制定年度出国(境)访问计划时,在总量计划范围内,单独核定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本科院校出国(境)指标。职业院校教师出国(境)研修学习费用不纳入“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统计范围。

(二十六)改革教师绩效工资制度

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项目所得扣除必要成本外的净收入,可提取60%用于劳动报酬,单列核增单位绩效工资,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在分配时重点向参与校企合作等项目的人员倾斜。教师根据相关规定取得的科技成果转让费,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控制,不作为调控基数。对院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所需绩效工资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中单列。对院校承担的培训任务,与绩效工资总量增长挂钩。专业教师可按规定在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取酬。

八、以红色基因传承为特色,强化职业院校思政教育

(二十七)推动职业院校思政课创新

全面推进思政“立体课堂”建设,让“实体课堂、移动课堂、空中课堂”真正融为一体。做优实体课堂,重点建设一批思政课优质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把每个课堂、每名教师、每门课程的育人职责落到实处。统筹职业院校思政课优质师资,建立思政课专题化教学委员会,深入实施专题化团队式教学,常态开展跨校集体备课,着力形成思政课校际协同育人共同体。做精移动课堂,定期组织优秀思政课示范巡讲,持续推进“十百千宣讲团”登台授课,定期邀请新时代先进人物、劳模工匠现身说法,推动“领导干部谈形势、专家学者讲热点、知名人士话成长”蔚然成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薪火相传。做活空中课堂,打造融媒体思政公开课,广泛传播思政课优质教学资源,打造永不下线的思政课。

(二十八)建立职业教育红色文化课程研究中心

整合国内优质红色教育资源,深入发掘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教育意义,探索红色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实现形式。依托革命老区红色教育资源,吸纳国内优秀红色教育人才,在江西省建立服务全国的职业教育红色文化课程研究中心,分类型分层次打造一批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的红色文化课程,开发一批红色文化教材和红色文化课程思政教材,探索建立一整套适应职业院校学生和教师的红色文化传承教育的工作方法,为中部地区和革命老区全面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有力支撑。关爱、关注、关心职业院校师生心理健康,组建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团队,搭建统一平台,提供高质量心理健康服务。

(二十九)建设职业院校红色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依托井冈山、中央苏区、湘赣、湘鄂赣、闽浙赣等革命根据地的优质红色资源,建设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职业教育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示范基地、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深入挖掘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工人补习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中央红色医务学校等红色教育资源,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发与职业教育紧密相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配套完备,青少年乐于参与的红色研学旅行产品,推动红色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九、以人才队伍培养为支撑,推动传统工艺传承创新

(三十)加强传统工艺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江西省传统工艺传承人培养培训规划,支持职业院校加强传统工艺专业建设,推动职业院校担负起传承传统工艺的责任。将传统师徒模式与现代职业院校教学模式相结合,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在院校内设立工作室,传授绝活、绝技、绝艺。支持职业院校帮助传统工艺传承人群提升学历水平。在职业院校开设传统工艺研修课程,组织传统工艺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参加研修、研习和培训,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支持各地组织开展体现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体验和比赛,推动社会普及教育。支持景德镇市加强陶瓷类职业院校建设,引导地方骨干企业共同组建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加强手工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推动职业院校将传统工艺纳入人文素质课程,培育忠于职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十一)推动传统工艺现代化升级

在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内建设中国传统工艺体验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示中国特色传统工艺,提供虚拟职业体验。鼓励职业院校设立传统工艺项目研发工作站,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工艺装备的有机融合。支持职业院校围绕陶瓷、中药炮制、样式雷(建筑营造技艺)、雕刻、脱胎漆器、毛笔制作、茶叶制作、剪纸、夏布等代表性传统工艺的现代化升级改造进行研究和开发,推动传统工艺品的生产、设计与文化旅游有机融合,实现“一地一产一品”。

附件:1.教育部支持政策清单

           2.江西省工作任务清单

教  育   部                      江西省人民政府    

2020年7月30日

信息来源:江西教育网

 


   

相关附件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